家庭教育:启蒙或跟班仅“一步之遥”
【来源:易教网 更新时间:2015-02-26】网络上有个段子在小学生家长中非常流行:“入学前拼爹,开学了就拼娘,时下新妈标准是做得了蛋糕,讲得了故事;教得了奥数,讲得了英语;改得了作文,做得了小报;想得出创意,搞得了活动……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家庭教育和亲子活动不可少。可是,如今一些幼儿园的亲子作业太难,孩子不可能独立完成,也让家长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变得“过于丰富”,累不堪言;而小学普遍使用的校讯通,甚至已成为家长检查订正作业的提醒机。亲子活动到底该谁来唱主角儿?家校互动,如何有度?
现象
全能家长“最好命”
上朋友圈逛逛,发现只要是家有幼童的职场妈妈,无一不是手工达人,从中秋的灯笼、万圣节的面具,易拉罐改装的花篮,形形色色,不点赞都不行。还有的经常秀出在幼儿园包饺子、烤蛋糕的手艺以及踢足球、跳肚皮舞……
可是,朋友圈里的各色光鲜都只是“秀”,一回到现实生活中,就全是吐槽点。风光的辣妈们凑到一块,总结聚会发言的主要内容,那整个就一血泪史,远没有乐在其中。
接受现代教育理念的80后、90后家长,对亲子关系和亲子活动的重要性认同度很高,所以,只要学校提出要求,总是拼命配合。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。有资源的自不用说,没资源也要搜肠刮肚拼命找资源。亲子活动,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另类的拼爹游戏——拼时间、拼精力、拼资源。
全职妈妈们,时间多多、全力配合,往往都是老师心目中的模范家长。而职场妈妈们,则分身乏术。周围的朋友中,有的下了夜班还要独自灯下做手工,因为有的手工作业孩子自己根本无法独立完成;老师要求全班家长都要参加新年晚会的排练,那就只能顶着老板的白眼,硬着头皮请假。每月一次的家长公开课,必须绞尽脑汁想出新玩法,发动亲友提供教学资源:讲故事、画画、唱歌的“老三样”,不要说老师那里难过关,孩子们也没兴趣啊。高大上的请来消防队,最不济的也要教做三明治吧。这种活动,一学期要是有个两三次,再加上家长会、开放日等等,两个人轮流请假也累得够呛。孩子上学,对家长考验更大。
单独二胎放开后,大城市夫妻生二胎的积极性并不高,原因也简单,孩子都这么养,花钱多是一方面,时间精力无法顾及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。重视亲子活动的理念无疑是对的,但如果为配合学校的亲子理念而让家长疲于奔命,岂非过犹不及?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时间各半,分工似乎也应该有所侧重,让学校教育的归学校,亲子活动的选择归家庭,这样可能教育效果会更好。
探因
启蒙or跟班,仅“一步之遥”
父母在孩子学业上“过度介入”或“不当参与”,不完全是学校之责。
主观上,与“老式父母”不同,“新生代父母”都受过良好教育,深谙“父母是孩子最有影响力的教师”这一道理,愿意把更多时间与精力花在孩子身上,与孩子——大部分是唯一孩子—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,这是正确的。瑞典贝肯罗斯博士说过:“在个性、社会性、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。”家长参与对年幼儿童学习与成长的引导和帮助,对儿童认知、语言、情感、行为、态度、社会交往和人格等许多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。
一些教育先进的国家比我们更加重视家庭参与这一环,不同的是,中国父母还有自己育儿特色——生了一个孩子就等于开了一家“育儿无限责任公司”,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是无限责任,从孩子出生到成年,几乎都包了下来,倾尽全力,唯恐孩子受到一点委屈。生活如此,学业也如此,很多父母哪怕对学校教育有看法,顶多也就是腹诽,或偶尔在同事面前吐吐槽,为什么不敢理直气壮给学校、教师提意见?一方面是怕孩子丢脸,别人的父母可以做到,为什么自己做不到?另一方面因为孩子在他们手上,担心自己的莾撞给孩子惹祸,让孩子在学校受委屈。
投鼠忌器心理完全没有必要,绝大多数受过良好训练、有着职业道德的教师,并不会如此小气,并将不良情绪无端转移到小朋友身上。不过,父母这种情绪、压力确实会传导到教育工作者身上,让学校、教师产生“误人子弟的焦虑”——没把孩子教好会被父母责备,从而不断给孩子加压、增负,并把父母“拖下水”,这恐怕也是他们缓解焦虑、表达存在感的一种表现。
家校合作是一个双向互动教育游戏,一个父母参与的教育活动成功与否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满足了孩子父母的需求,而不是学校唱主角,家长当配角,这是作为教育提供者需要明白的。作为父母,我们也有捡回属于自己的责任,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做一个启蒙者,而不是孩子的“跟班”。
意见
请做“我的独立孩子”
俗语有云: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”孩子也同此理,孩子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做力所能及的事,以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。而学校给学生过多或布置高难度作业,学生完成不了只能由家长“越俎代庖”其实这样对孩子成长并无益处。心理学家认为,当孩子两三岁的时候,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大、小动作技能的发展,逐渐出现了“自己来”的自我独立意向,如果这时他们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满足和成人的支持,将开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。
众所周知,培养孩子独立健康成长也是学校教育目的之一。而因学校布置过多或者难度过大的作业,导致孩子完成不了而只能“仰仗”于父母身上,则失去了培养“独立”的原有意义了。如果都由父母“包办”完成,那孩子便失去动手的机会,本来“独立”习惯培养是孩子习得生存技能的机会,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的基础,如果这样结果可能适得其反。如每逢大学开学季,就经常有一些大学生因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经常闹出笑话的例子,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平时一手包办的后果。让孩子一步步接受挑战并成长,才能在未来生活中能够独立应对,理性处理。
话说回来,学校布置亲子作业,让孩子完成,目的是给他们提高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机会。让孩子去体验、犯错、修改、再修改,才能让他真正学会知识并灵活运用。如果急功近利地看重所谓比赛荣誉、奖励,无异于拔苗助长,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,也触伤了他们的童真。当然必要时,父母可以象征性地搭把手,指导一下方向,但切忌“越俎代庖”,事无巨细都由父母包办代替。
当然,面对家庭作业,父母也应该赋予孩子一份信任,让他们自己来完成。这种信任也是亲子关系黏合剂,父母只有信任孩子,放手让孩子去“飞”,孩子成功了,父母要用热情的赞扬分享她的成就,当孩子不慎失败了,也不要责备或嘲笑孩子,否则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将受到很大打击。只有这样才能让孩正视自己的能力跟不足,最终促进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更加融洽。
亲子互动,
那年才不再匆匆
不要以为单身狗就没法讨论亲子关系,作为一位妙龄少女,当年父亲与我的互动,至今对我们的关系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黏合作用。
小学五年级那年夏天,学校老师希望家长对我们的每篇作文都写评语,不少同学的家长工作忙碌,寥寥几笔,“不错”、“有进步”,看着都觉得有些冰冷。可幸的是,我的父亲即便工作再忙,下班后总一字一句读我的作文。再晚也会在昏黄灯光下,细心地帮我圈出错别字和病句,或是充满感情地写下评语,洋洋洒洒几百字,有时甚至比我的作文篇幅还要长。连语文老师读了父亲的评语,都在班上对我父亲点名表扬。那一刻的荣誉感和父亲对我学习的关爱,不断影响着我。我知道,只要我认真写,父亲就会认真看。他一定能在我的作文里感知我的所想所见,文字之间,我们的隔阂逐点击破。这些作文本至今我还视如珍宝。所以,直到现在,与父亲的关系依旧亲密无间。
现代人工作压力大,很多家长总是抱怨,连睡觉都变成奢侈品,实在挤不出时间与孩子剪纸、捏泥巴、改作文,甚至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和保姆照看。当然,赚钱重要,工作也不能丢。可是,孩提时期,智力、情感都如小树苗,肥料、水分不可少。只有父母的爱抚和亲子间的协作、情感交流能填补孩子们对情感的饥渴,无可替代。你的一句真挚的表扬,也许是孩子“干巴爹”的动力;你的一句教导,也许让孩子倍感照料。当你握着孩子的手去折纸鹤,这种贴心的接触只会让天真无邪的孩子幸福满满。可见,亲子时间虽不能赚钱,但价值却堪比金钱,家校互动也是如此。只有把亲子时间视作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要乐于挤出时间,用耐心、坚持来静听花开,孩子与你都会获得成长。
所以,各位忙碌的家长不妨重新审视各个幼儿园、小学给家长的家庭作业。家校合作不该是一项压力,而是一个机会。千万不要让自己缺席孩子的成长,只有交流、参与、互动,那年才不再匆匆。